【害群之马的意思】“害群之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夫马,陆居则食草,水居则食陵。……若马在野,其性不驯,虽有良马,亦为害群之马。”原意是指在马群中破坏纪律、扰乱秩序的劣马。后引申为在群体中起破坏作用的人或事物,通常指那些行为不良、影响整体利益的成员。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害群之马 |
| 出处 | 《庄子·徐无鬼》 |
| 原意 | 在马群中破坏纪律的劣马 |
| 引申义 | 群体中起破坏作用的人或事物 |
| 使用场景 | 批评某些人或事对整体造成负面影响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近义词 | 毒瘤、败类、祸根 |
| 反义词 | 中流砥柱、楷模、榜样 |
二、使用示例
1. 公司内部:
“他虽然能力强,但经常违反公司制度,简直是害群之马。”
2. 团队合作:
“这个团队里有个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士气。”
3. 社会现象:
“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是典型的害群之马。”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害群之马”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群体和谐”的重视。古人认为,一个群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而“害群之马”则是破坏这种平衡的根源。因此,在传统价值观中,对“害群之马”往往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四、注意事项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 不宜用于形容正常竞争或意见分歧。
- 更适合用于批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或人物。
通过了解“害群之马”的含义与使用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对集体与个体关系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