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工意思是什么】“五七工”是一个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称谓,主要指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一些农村妇女因家庭原因或政策安排,被临时安排从事农业劳动的一种身份。这一名称源于当时的“五七指示”,是当时政治运动中的一种劳动形式。
一、五七工的背景
“五七工”一词来源于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五七指示”。该指示强调干部、知识分子要参加体力劳动,以防止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随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五七干校”运动,许多干部、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在此背景下,一些农村妇女因家庭负担较重,如照顾子女、老人等,被安排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不被视为正式的“社员”或“生产队成员”,因此被称为“五七工”。
二、五七工的特点
特点 | 内容说明 |
劳动性质 | 主要是农业劳动,如种地、收割等,但不固定 |
身份归属 | 不属于正式的生产队成员,无固定工资 |
政策背景 | 受“五七指示”影响,与当时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 |
经济待遇 | 一般没有固定报酬,或仅按天计酬 |
社会地位 | 地位较低,常被视为临时性劳动力 |
三、五七工的历史意义
“五七工”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劳动制度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农村劳动力的复杂构成以及政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五七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存在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总结
“五七工”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农村中一种特殊的临时性劳动身份,主要由农村妇女组成,受“五七指示”影响而产生。虽然她们参与了农业生产,但身份和待遇均不同于正式社员。如今,“五七工”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值得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