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一、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Neonatal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又称核黄疸,是一种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胆红素沉积在脑组织中,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出生后几天至几周内,尤其是早产儿或有溶血性疾病史的婴儿更容易受到影响。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但在新生儿时期,由于肝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胆红素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黄疸。当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进入大脑,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肌张力异常、嗜睡、喂养困难、抽搐等,严重者可导致智力障碍、听力丧失甚至死亡。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
英文名称 | Neonatal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 Kernicterus |
定义 | 由于胆红素水平过高,沉积于脑组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 |
常见原因 | 溶血性疾病、早产、母子血型不合、感染、肝功能不成熟等 |
发病时间 | 多见于出生后1-2周内 |
主要症状 | 嗜睡、肌张力异常、抽搐、喂养困难、反应迟钝等 |
严重后果 | 智力障碍、听力损失、运动功能障碍、死亡 |
诊断方法 | 血清胆红素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神经系统评估 |
治疗方法 | 光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支持性护理 |
预防措施 | 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处理高胆红素血症、加强围产期管理 |
三、结语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一种可预防且可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家长应重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医疗机构也应加强筛查与管理,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和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