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的词语意思是什么】“十面埋伏”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被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包围在垓下,四面都是敌军,形势极其危急。后来,“十面埋伏”常用来形容被敌人重重包围、陷入绝境的情况。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十面埋伏 |
拼音 | shí miàn mái fú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释义 | 形容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陷入绝境 |
用法 | 多用于比喻处于被围困或不利的处境中 |
近义词 | 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穷途末路 |
反义词 | 旗开得胜、一路顺风、左右逢源 |
二、历史背景
“十面埋伏”最早来源于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围”。当时项羽被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围困于垓下,兵力悬殊,粮草断绝,最终兵败自刎。这一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抗强的战役之一,也使得“十面埋伏”成为后人描述困境的经典词汇。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十面埋伏”不仅用于军事或历史场景,还常用于描述商业竞争、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等复杂环境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例如:
- 商业竞争:一个企业可能面临来自多个竞争对手的夹击,被称为“十面埋伏”。
- 职场压力: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同时受到上级、同事和客户等多方压力,形成“十面埋伏”的局面。
- 个人生活:一个人可能在家庭、事业、健康等方面同时遇到困难,也被形容为“十面埋伏”。
四、总结
“十面埋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成语,原指古代战争中被敌人包围的险境,现广泛用于比喻各种复杂、艰难的处境。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状态与应对策略。
通过了解“十面埋伏”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