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顿首指什么】“顿首”是中国古代礼仪中的一种重要礼节,常见于臣子对君主、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的敬礼方式。它不仅是表达尊敬和服从的象征,还具有一定的等级性和规范性。以下是对“顿首”含义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
在古代中国,“顿首”是一种非常正式且庄重的跪拜礼。其动作是身体前倾,额头触地,然后迅速抬头,整个过程较为迅速,不同于“稽首”那种长时间的叩头。这种礼节多用于表示极高的尊敬或请罪,常出现在朝堂、祭祀、外交等正式场合。
“顿首”与“稽首”、“空首”并称为“三拜”,但三者在动作和使用场合上有所不同。其中,“顿首”最为简短有力,强调的是尊重与服从;而“稽首”则更注重虔诚与恭敬,通常用于祭天、祭祖等重大仪式。
此外,在古代书信往来中,“顿首”也常作为书信结尾的敬语,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与问候。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含义 | 古代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的尊敬或请罪。 |
| 动作特点 | 身体前倾,额头触地,动作迅速,不长时间停留。 |
| 使用场合 | 朝堂、祭祀、外交、书信结尾等正式场合。 |
| 对象 | 多用于臣子对君主、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
| 与其他礼节区别 | 与“稽首”(长叩)、“空首”(仅拱手)相比,顿首更简洁有力,强调服从。 |
| 文化意义 | 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
| 书信用法 | 常见于书信结尾,如“顿首再拜”、“顿首”等,表示敬意。 |
三、结语
“顿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卑秩序,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尽管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此类传统礼节,但了解这些文化符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与精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