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简介】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顾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历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古史研究和民间文化整理方面贡献卓著。他的学术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颉刚生平简要总结:
顾颉刚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钱玄同、胡适等学者,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主张“疑古”,即对古代文献持批判态度,强调历史研究应以实证为基础。他提倡“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后人不断建构的结果,而非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他在学术上注重考据与实证,致力于打破传统神话与历史的界限。同时,他也积极从事民间文化的搜集与研究,推动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他曾主持《古史辨》的编纂工作,该书成为古史辨派的重要代表作。
顾颉刚晚年仍坚持学术研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文化项目。
顾颉刚主要成就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生日期 | 1893年5月8日 |
| 去世日期 | 1980年12月25日 |
| 籍贯 | 江苏苏州 |
| 学术身份 |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 |
| 主要著作 | 《古史辨》、《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
| 核心思想 | “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疑古”思想 |
| 教育背景 | 北京大学 |
| 研究领域 | 古代史、民间文化、神话研究 |
| 社会职务 |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
| 影响 | 对中国历史学、民俗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
顾颉刚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学界广泛研究与参考。他的“疑古”思想虽有争议,但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