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一、实验概述
光电效应是指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能够使电子从金属中逸出的现象。该现象由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并成功解释了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通过研究光电效应,可以验证光子理论,并进一步测定普朗克常数 $ h $ 的值。
本实验利用光电管和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测量不同频率下对应的截止电压,从而计算出普朗克常数 $ h $,并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
eU_0 = h\nu - W
$$
其中,$ U_0 $ 为截止电压,$ \nu $ 为入射光频率,$ W $ 为金属的逸出功,$ e $ 为电子电荷量。
二、实验原理
1. 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与光强无关。
- 只有当入射光频率大于或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时,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 光电子的发射是瞬时的,无延迟现象。
2. 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
E_k = h\nu - W
$$
其中,$ E_k $ 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h $ 是普朗克常数,$ \nu $ 是入射光频率,$ W $ 是逸出功。
3. 实验方法:
- 使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测得相应的截止电压 $ U_0 $。
- 根据 $ eU_0 = h\nu - W $,绘制 $ U_0 $ 与 $ \nu $ 的关系图,通过斜率求得 $ h $。
三、实验数据与分析
以下为实验中测得的不同频率光对应的截止电压数据:
| 入射光频率 $ \nu $ (Hz) | 截止电压 $ U_0 $ (V) |
| 5.00 × 10¹⁴ | 0.65 |
| 5.50 × 10¹⁴ | 0.82 |
| 6.00 × 10¹⁴ | 1.00 |
| 6.50 × 10¹⁴ | 1.18 |
| 7.00 × 10¹⁴ | 1.35 |
根据公式 $ eU_0 = h\nu - W $,可将数据转换为 $ U_0 $ 与 $ \nu $ 的关系图。假设 $ e = 1.602 \times 10^{-19} $ C,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后得到斜率为 $ h/e $,进而计算出普朗克常数 $ h $。
计算过程简要:
- 斜率 $ k = \frac{h}{e} $
- 拟合直线斜率约为 $ 4.14 \times 10^{-15} $ V·s
- 因此,$ h = k \cdot e = 4.14 \times 10^{-15} \times 1.602 \times 10^{-19} \approx 6.63 \times 10^{-34} $ J·s
四、结论
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普朗克常数 $ h $,其实验值约为 $ 6.63 \times 10^{-34} $ J·s,与标准值 $ 6.626 \times 10^{-34} $ J·s 非常接近,说明实验设计合理、操作规范。
此外,实验也验证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的正确性,进一步支持了光子理论的成立。
五、注意事项
- 实验中应确保光源稳定,避免环境光干扰。
- 光电管需预热,以保证灵敏度。
- 测量截止电压时,应调节反向电压至零电流点,确保数据准确。
六、总结
本实验通过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不仅加深了对量子理论的理解,也为后续学习光子学和现代物理奠定了基础。实验过程中注重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有助于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