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之不武的出处】“胜之不武”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战斗或竞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手段并不光明正大,缺乏正义性。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胜”的结果与“武”的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
一、
“胜之不武”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虽败,犹有胜焉;虽胜,亦有不武焉。”意思是:即使失败了,也可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即使胜利了,也未必合乎道义。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战争和胜负的深刻思考,认为真正的胜利应当是符合道义、光明正大的。
“胜之不武”后来被引申为:在取得胜利的同时,若手段不正当、不合礼仪,这样的胜利便不能称之为“武”,反而可能被视为“不武”。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胜之不武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原文出处 | “虽败,犹有胜焉;虽胜,亦有不武焉。” |
含义 | 指虽取得胜利,但手段不正当,不符合道义,故称为“不武”。 |
引申意义 | 强调胜利应以正当方式取得,否则即便胜利也是不光彩的。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那些依靠不正当手段取胜的行为,如阴谋诡计、欺压弱小等。 |
现代应用 | 在体育比赛、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领域中,用来指责对手使用不公平手段获胜。 |
三、结语
“胜之不武”不仅是古代战争伦理的体现,也对现代社会中的公平竞争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胜利的同时,更应注重过程的正当性和道德底线。真正的胜利,不应建立在不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