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拼音】“负隅顽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困境中仍然坚持抵抗、不肯投降的行为。其拼音为 fù yú wán kàng,出自《左传·成公二年》:“楚子围宋,宋人请降,楚子弗许,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不介马而驰,不逐奔,不迎降,不杀老弱,不弃病者。’……宋人复战,楚师败绩,遂入宋,宋人负隅顽抗。”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负隅顽抗 |
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
注音 | ㄈㄨˋ ㄧㄩˊ ㄨㄢˊ ㄎㄤˋ |
释义 | 负:依靠;隅:山的角落;顽抗:顽强抵抗。指在困境中仍坚持抵抗,不愿投降。 |
出处 | 《左传·成公二年》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敌对势力或个人在劣势中依然不屈服,继续反抗。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守不降、誓死不屈 |
反义词 | 投降认输、束手就擒、缴械投降 |
例句 | 在敌军包围下,残余的士兵仍负隅顽抗,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 |
二、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负隅顽抗”通常带有贬义,多用于批评那些在明显不利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放弃抵抗的行为。在历史、军事、文学等语境中较为常见。
- 适用场合:战争、斗争、对抗等情境。
- 语气色彩:偏负面,强调固执和不理智的抵抗。
- 搭配对象:多用于描述敌人、叛军、顽固分子等。
三、相关拓展
拓展内容 | 说明 |
负隅 | 指依仗险要地形或有利位置进行抵抗。 |
顽抗 | 强烈的抵抗行为,常带有情绪化的成分。 |
同类成语 | 如“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等,但情感色彩略有不同。 |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负隅顽抗”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描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准确表达观点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