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成语解释及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困难或濒死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多用来批评那些在困境中不思进取、只求苟且偷生的人。
一、成语解释
成语: 苟延残喘
拼音: gǒu yán cán chuǎn
出处: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君王既丧,又无子嗣,而吾等苟延残喘,以待天命。”
释义: 苟延:勉强延续;残喘:残余的呼吸。指在极端困苦或濒死的状态下,勉强维持生命。
二、词语解析
|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 苟延 | gǒu yán | 勉强延续(时间、生命等) |
| 残喘 | cán chuǎn | 残余的呼吸,比喻即将结束的生命 |
| 苟延残喘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形容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 |
三、用法与例句
-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贬义,常用于批评人的消极态度。
- 例句:
- 他虽然病重,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不愿接受治疗。
- 这家企业已经濒临破产,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现状。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成语 |
| 近义词 | 苟活偷生、垂死挣扎 |
| 反义词 | 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
五、总结
“苟延残喘”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的状况。它不仅表达了生理上的痛苦,也反映了心理上的无奈与退缩。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时,我们应积极应对,而不是选择消极苟活。成语的使用要恰当,避免误用造成歧义或误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进行拓展学习,可参考《成语词典》或相关文学资料。


